若让孙权以外戚的身份再进封大司马,正如诸葛亮所言,刘备在世还好,若是将来刘备不在了,那么孙权在名义上便是第一辅政大臣。
再加上他实际上是割据一方的诸侯,到时候刚刚建立的大汉可能会引发一场巨大的内乱。
现在刘备不再是汉中王了,若是以前刘备以汉中王的身份上表孙权为大司马倒没什么。
反正上表的正统性本来就有待商榷。
但现在刘备是今汉的开国之君,他每下达的每一道诏令都在今汉中有着神圣性。
所以防患于未然,诸葛亮是不会赞同狼子野心的孙权,成为今汉的第一任大司马的。
在听完诸葛亮的建言后,刘备点点头,他开口说道:
刘备的这句话,等于否决了杨洪的提议。
在否决杨洪的提议之后,刘备看向诸葛亮,他问诸葛亮道:
诸葛亮在为刘备总理政务之前,他本来的身份便是刘备的首席谋臣。
只是后来随着刘备势力的逐渐扩大,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谋臣加入刘备的势力中,所以诸葛亮的职责才渐渐往大管家的方向转变。
但这并不代表诸葛亮只会处理政务,他几乎是无所不通。
面对刘备的询问,诸葛亮对着刘备一拜而后自信地言道:
听完刘备的建言后,刘备的脸上流露出笑容。
诸葛亮的两个建议都完美解决了他的疑虑。
在两汉的政治传统中,有一点很重要的标准,那便是要有故事可依。
这个是什么意思呢?
那便是无论是天子还是大臣做事,都要从历史上找到事例,来为他所做的事做理论依据。
三公之位虽然很是尊崇,若单单以孙权个人在士林中的名望来说,肯定是够不上三公的。
但是他的实力足够。
两汉历史上,多的是大臣以三公之名位领兵出出征的故事。
只要进封孙权为太尉,那么从名义上看孙权就如历史上那些,以三公之尊为汉天子征讨四方的将军一样。
这样的印象一旦形成,不仅是在世人心中孙权身为汉臣的身份不会改变,更会加强江东一地臣民对汉朝的归属感。
而太尉之位肯定是在骠骑将军之上,所以拜孙权为太尉,对他来说当然是大大的恩赏。
太尉虽地位高,但是却只是虚职而已。
所以是很适合册封给孙权这样既有实力,又有野心的诸侯的。
至于对孙权的爵位封赏,那更是恰到好处。
虽然自东汉以来,哪怕是县侯的封邑,大部分情况下最多也不过一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