况且裨将军虽挂着将军二字,但在汉代的传统中,裨将军便是专属于副将的称号,由此可见王平这时在大汉尚算不上重要人物。
不过诸葛亮对王平却是有些了解。
王平既是益州本地人士,对益州的地形很是了解,再加上他性格沉稳,很适合担任邓艾的副将为他查缺补漏。
这也是诸葛亮让邓艾领益州军北上而不是梁州军的缘故。
当将各方面都布置好之后,性格谨慎的诸葛亮方才放下心来。
随后他便让各人都按他刚才所做的布置,一一下去准备。
待众人都从他的主帐离开之后,诸葛亮并没有休息的意思。
尽管大部分军务都处理完毕,但想到邓艾方才表现的诸葛亮,还是拿起毛笔想着写给糜旸一封信。
在这封信中,诸葛亮先是盛赞了邓艾的智谋,一点都不比当世的任何俊杰差。
只是在称赞完邓艾之后,诸葛亮话锋一转,便是叮嘱糜旸道:
“邓艾筹画有方,加以历练,必为大汉股肱。
然吾观其为人,矜能负才,智勇有余而中庸不足,宜戒之!”
诸葛亮对邓艾有这番论断,乃是从他方才的表现看出来的。
在刚刚他说出要领军南下僰道的时候,他便观察到邓艾脸上有明悟之色。
这说明邓艾早就知道他真正的意图。
可是在李恢出来劝阻自己之时,邓艾并没有第一时间出言向李恢解释。
他等李恢明确表达不解后,方才出来说出他的看法。
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,邓艾的这个举动有着借李恢的“不智”,从而来体现自己聪慧的意图。
当然这种通过反驳比自己名望高的人的方式,来为自己养望的做法,当代很多士人都在做。
但邓艾不同于其他人。
邓艾的出身太低了,当世很多人都会天然地对他看不起。
虽然诸葛亮不是这种人,但这是时代的局限性,不是轻易可以扭转的。
世家子弟通过类似的方式来为自己养望,世人皆会心照不宣,从而不会太过介意,因为这是属于世家子弟之间的特权。
但邓艾呢?
或许今日邓艾的表现会引得所有人的称赞,从而让他们在表面上不会表现出什么。
但诸葛亮知道,方才帐内的许多人对着邓艾的做法,肯定还是有着不满的。
人根深蒂固的成见或许会被骄人的功绩一时压制住,但却不会轻易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