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物有感激,计因变生,古今同理;达今执掌一营,余愿足矣,本应铭心立报,永矣无贰。
岂料旸从未信任,军中将官多出公安,近日又有诽谤言语流传,旸渐疑虑。
郡中大姓申氏,往者多见输粮草于旸,不料旸恶申氏大族,多番谴责,申氏兄弟勉力申辩,而终不解。
为脱旸之暴政,申仪立密计,欲北归命,不幸事露,遂有西城之乱,千人之屠,诛及婴孩!
达既目见申氏之悲,且观旸外宽内忌,残忍嗜杀,内心惶惶,汗如雨下。
虽犹活命,忧惕焦灼,未知死日,竟在何时。
人居世间,犹白驹过隙,而常抱危怖,其可言乎!
今此郡民,虽惧旸威势而臣服,然大多郡民隐在山草,看伺空隙,欲复为乱。
旸暗藏险志,时常图欲北进,修立军械,辇赀运粮,以为军储。
今旸令达掌军,是欲责后效,以杀达为趣也。
申氏倾覆之后,旸素无备,若明公以万兵从武当入汉水,达便大开水寨,以为内应。
先前申氏,前后举事,垂成而败者,由无外援耳;
若北军突袭临境,传檄属城,思咏之民,谁不企踵?
祸在漏刻,危于投卵,进有前程远大之宜,退有诬罔枉死之咎。得失明显,无复犹疑。
达若受罪不测,一则遂旸所愿,二则杜绝北归者心。
望明公明察秋毫,速赐秘报。达当候望举动,俟须响应。」
当看完孟达让李辅送来的第二封信后,夏侯尚的脸上已经浮现惊喜。
之前满宠的劝谏他并没有忘记,他自身对这一点亦有着疑虑。
但如今孟达在第二封信中,已经表明他之所以要背叛糜旸的原因是什么。
孟达是在自救!
孟达信中所言的内容,有理有据,其中有不少内容都是可以探查的。
这让夏侯尚的心中,对孟达的投诚更加确信不少。
再加上之前夏侯尚在
到达宛城时,曹仁就曾向他言过,之前申仪向他发信请求为内应的事情。
那时因为西城太快陷落,所以曹仁的大军都还未出发。
因为这个往事,曹仁在夏侯尚面前流露愤慨之心。
在曹仁看来,因为他的推迟行军,一个夺取汉兴郡的大好时机就这么失去了。
如今孟达成为申仪第二,有意在汉兴郡为魏军的内应,这让夏侯尚多了几分信任的同时,心中的火热越来越强。